上海师范大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校级培育项目“生成式AI的多模态艺术实践和本体问题研究”顺利开题

发布者:曾旭发布时间:2023-11-08浏览次数:10

上海师范大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校级培育项目“生成式AI的多模态艺术实践和本体问题研究”顺利开题


2023113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校级培育项目“生成式AI的多模态艺术实践和本体问题研究”在徐汇校区文馨楼408室举行开题研讨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编审杨天东以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施畅作为答辩专家,受邀进行论证指导,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副处长石力月、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参加会议。

开题会议由团队负责人赵宜主持并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项目背景、准备情况和团队主要成员。创新团队培育项目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系社科处为鼓励和扶持我校青年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提升跨学科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设立的校级培育项目。“生成式AI的多模态艺术实践和本体问题研究”团队由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宜担任负责人,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廉洁、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郑炀、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王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婕、影视传媒学院青年教师钟芝红、杜梁组成项目团队。

钟芝红代表团队作开题报告,从“项目背景、意义及创新之处”“项目内容”“项目预期成果”“团队成员”四个方面进行汇报。她在报告中提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艺术学科的重要话题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AI应用于艺术学科成为可能。生成式AI的多模态艺术实践尚处于探索期,项目希望通过AI多模态艺术实践,生成人机共创的AI艺术作品,探索AI技术与艺术融合创作的可能性;再基于AI多模态艺术实践,探讨艺术学科的艺术本体问题。

随后,团队成员轮流发言进行补充。赵宜指出“人机共创”的艺术生产观念和基于“多模态模型”的艺术创作路径,是本项目的实践核心,团队将围绕这一组关键词,探索AIGC时代艺术的创意、美学与技术议题。针对AI技术的主动性特征,王也强调通过记录偶发性的实验过程,引入AI艺术创作与传统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媒介的“介入性”问题。张婕着重探讨了AI多模态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操作性问题,以及艺术数据化处理中的音乐、美术等历史分期问题。杜梁以电子游戏产业为例,指出AI技术之于当下,不仅仅是创作工具,也深化了数字化创作思维。

各位答辩专家高度认可项目的跨学科特性和聚焦问题的前沿性,指出创新团队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的创造力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在随后的多轮论证指导中给予了宝贵的建议。

施畅老师建议团队依托该项目的实际进展筹建“未来艺术实验室”,以打造具有品牌属性的艺术创意和学术创新平台为目标,并且通过现有技术资源制作一个聚合性的网络频道,增设可供用户参与的交互性环节,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他建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项目,将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杨天东老师指出 “跨学科”是当下艺术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趋势,而除了学科理论的交叉,艺术实践与理论的交叉亦是本项目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理论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创作实践,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从创作实验中获取数据应用于理论研究,并推动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对于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均具有深刻价值。

杨俊蕾老师对国内外各大高校的AI多模态艺术实践与研究现状进行详细介绍,提及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相关项目,为本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现实参照。杨俊蕾老师还提及,定性问题将成为项目研究的核心,项目组应为此负起理论责任;机器思维问题可能造成虚无困境、过程付出与技术迭代的回报是否对等,亦是项目需要关注的重点。

社科处副处长石力月对开题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感谢各位专家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视角、拓展了学术资源,对于项目推进具有迫切且现实的指导意义,并期待各位专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继续提供建议与指导。最后她也对团队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期望与要求。

项目团队成员对各位专家的建议和肯定表示诚挚感谢。本次开题会议历时两个半小时,专家围绕“生成式AI的多模态艺术实践和本体问题研究”进行深刻的交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