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我校外国语学院王惠萍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孔子、荀子、孟子:先秦儒学讲稿》(英文版)(项目批准号:22WZXB007)开题答辩会在线上顺利举行。答辩委员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及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鲍晓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Stuart Christie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组成,鲍晓英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参加会议的还有项目组部分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朝永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丁大刚副教授,以及项目中方出版责任单位代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仝星版权经理。答辩会由王惠萍副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汪帆担任答辩会秘书。
王惠萍副教授围绕项目的基本内容、团队成员及分工、翻译的技术路径和规范标准、出版组织及宣传推广方案等方面做了简要汇报。她提出该书翻译采用的技术路径为“深度翻译”,翻译时通过补充丰富的副文本以传递原作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翻译的标准和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忠实性、可读性和规范性。她指出翻译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权衡忠实性和可读性的关系,在忠于原著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同时,也需兼顾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此外,译文需遵照外方合作出版单位的要求,使译作符合国际学术出版规范。
答辩委员会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孔子、荀子、孟子:先秦儒学讲稿》一书的译介价值,指出该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思想渊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可以帮助世界更加清晰地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从而更加了解中国。与此同时,三位答辩专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项目做了点评,并提出了宝贵建议。鲍晓英教授指出翻译时需充分考虑国外普通受众的阅读需求,增加译文的趣味性;Christie教授提出翻译过程中需加强与原作者的沟通,明确翻译对象和翻译目标;刘梁剑教授指出翻译含义丰富的中国哲学术语时需参考相关文献和注疏,并多阅读类似的中国哲学英文版书籍,使译文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此外,三联书店代表仝星女士从出版发行角度出发,对翻译的规范和质量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以使译作最终在国外得以顺利出版发行。项目组成员与答辩专家组和出版社代表充分交流,表示将按照答辩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出版社的要求进一步改进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项目组将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并确定术语翻译标准,使术语翻译规范统一,同时加强与原作者的沟通,务使译文准确传递原著的思想和精神,实现翻译的预期目标。
最后,答辩委员会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团队专业素养高,项目各项实施计划合理,有利于今后项目的有序推进,同意《孔子、荀子、孟子:先秦儒学讲稿》英译项目通过开题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