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傩戏为民间草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但不为统治阶级和士绅阶层所欣赏,反而会经常被他们禁止,所以,傩戏的剧本几乎从没有被刻印过,绝大多数或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或以无文字刻印在心的方式流传。又由于傩戏的内容在巫师认为具有祈神降福、驱邪纳吉的神性,故多秘示人,其演出传承的方式一般也是以家族为单位代代相传。这当然会造成剧本的佚失与收集的困难,但是,也使得剧本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留存于今日的傩戏剧本,约有五六百部之多,总字数在2千万字左右,散布于二十多个省份。团队从搜集到整理、出版,历时近30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它第一次将原珍藏在偏僻山区、乡村的巫师们手中的写本整理面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库藏增添了新的珍品。在此之前,尽管一些傩文化研究机构与傩文化研究工作者编印了傩戏的资料,但由于受人力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所印的资料仅是少量的、局部的,仅占全部傩戏剧本文献的十分之一。
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黔、滇、川、渝、鄂、湘、赣、浙、皖、苏、晋以及东北、西北等地诸傩戏种类的全貌。对每一个种类的傩戏,前面都有“概论”介绍其源流、宗教功能、戏班组织、表演特点、音乐风格等。就收录的多数种类的傩戏而言,皆能够反映从傩祭开始一直到整个祭祀性演出活动结束的全部过程。
它严格地按照学术规范来进行傩戏文献的整理。每一部剧本之前都设有“题解”,用以介绍剧名的意思、基本内容、在行傩活动中的作用、表演之方式等。若同一内容的剧目,有两种以上的本子,则以一本为基础,用它本比勘。对方言俗语、专业术语进行正确的注释。无论是对某一个种类傩戏的概述,还是对方言术语的注释,都明确地说明资料的来源和他人观点的出处,如《江淮神书•六合香火戏》“五郎官”有这样的说明:“根据三槐堂王桂福手抄本重抄,根据赵小楼手抄本校订。”又如《贵州阳戏》“罗甸县边阳镇平洋村阳戏坛仪式”的资料来源则有这样的说明:“此本以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平洋村覃智信阳戏坛上的仪式唱本为底本。”
它为傩戏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傩戏问题十分复杂,理论难点较多,学科基础薄弱。尽管傩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许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表层上,还有一些问题则从来没有涉及过,如傩戏该如何定性?不同地区的傩戏之间有什么关联?傩戏的剧目是怎样产生的?傩戏有哪些宗教成分,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等等。而要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前提条件是研究者必须见到能够进行纵横比较的各地各种类的傩戏剧本。现在中国傩戏也引起了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都有人研究中国的傩戏,而《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无疑能为他们的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文献资料。
该著作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朱恒夫:
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专业杂志《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国家哲社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与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上海卷)》(在研)首席专家。两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中国民间文艺理论著作“山花奖”一等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一等奖等,专著《中国戏曲剧种研究》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代表著作有《目连戏研究》《滩簧考论》《中国戏曲美学》《《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昆曲美学纲要》《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红楼梦通俗文艺作品集成》等,另发表论文230多篇。创作剧本有《医圣》《阿Q》《大丈夫被休》《岳飞杀舅》《红帮裁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