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百年回顾与展望: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圆桌论坛在我校举行,副校长陈恒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浙江大学历史学系陈红民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以林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报告。
社会科学管理处处长董丽敏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佩玉教授,以及来自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40余人出席了论坛。
党史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复旦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吴景平表示,党史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阐释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我们在学习党史时,首先要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具有历史发展大趋势和阶段性的特点。其次,学习和研究党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全球化视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党史学习要常看常新,对党史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全球化视野下,对党史的学习应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提高新认识,从而完成新任务。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作主旨报告
戴建兵就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作了讲解。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做出了一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决定,明确了建设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他提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党纪党规不断改进完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陈谦平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国际环境;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革命的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逐渐发展壮大;冷战时期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面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从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视野上来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声誉越来越高。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作主旨报告
汪朝光认为,从世界与中国融通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具有高度的国际眼光和睿智,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化环境中,准确地把握好国际形势,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融入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巨大成就。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研究学者,都应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做好学术研究,为新时代新征程作出贡献。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陈红民教授作主旨报告
陈红民认为,不忘初心是学党史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中包括了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的初心,1949年建立新中国时的初心。建党初心就是要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初心就是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以林作主旨报告
金以林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抗日战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烽火中发展壮大,取得了抗战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方式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会后,参与旁听的同学们就自身感悟和与会嘉宾们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大机遇,各位同学纷纷表示应当深刻认识国际格局演变与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叠加性、同步性、长期性。
与会嘉宾均表示,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守住守好底线红线,坚持独立自主,牢牢把握战略上的主动权。(文/摄影 查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