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东亚汉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简报)
11月26日,“2022年东亚汉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上海市国际比较文学创新团队主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100余位学者以“线上+线下”双重模式,围绕“东亚汉诗史”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分为开幕式、平行论坛、闭幕式三个环节。
开幕式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严明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延边大学原校长、资深教授金柄珉,北京大学中文系刘玉才教授、《文学遗产》孙少华副主编、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分别向大会致辞。
查清华教授代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全体师生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与会人员介绍本校中文学科特色——东亚课题与研究队伍。同时指出中国是东亚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诗的大国。由于亲近的地缘关系,中华文化很早就传入了朝鲜半岛,东亚各国人民彼此尊重,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创造,将汉民族文化发展为东亚区域的文化。所以汉文化圈国家接受汉诗呈现共同属性的同时,各个国家文化个性对丰富汉诗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也有不同贡献。
金柄珉教授总结本次研讨会呈现“一大二行三结合”的特点,“一大”是学术会议规模大,“二心”是学术领域新,研究方法新,“三合”是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跨学科交叉融合,东亚国家各种团队汇合,从而在东亚文明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夯实的文化基因,夯实的货基,夯实的竞争价值。同时,其向东亚汉诗发展规律提出研究展望:一要努力发现东亚汉诗文化基因的新的活力极其突变,二要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型,三要发挥东亚文明组建与命运共同体结构中的功能及其意义。
刘玉才教授指出,汉字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而以汉诗为核心的汉文的作品则是其重要的载体。本次研讨会交流论文兼有新材料的揭示、新问题的提出,、新思考的研究,从而推进东亚汉籍文献整理研究的长足进步。
孙少华教授指出汉诗研究跳出中国看世界,将中国文学研究基于世界学术的事业中,不仅增进增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的交流,而且对当推进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培养具有世界学术眼光,知识结构全面的青年一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充分利用域外文献,进而研究二者的互动差异从而探究对传世文本的反向影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海村唯一教授指出中国文字走出大陆疆土成为汉字,汉字也成为东亚各国语言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汉字是东亚各国文化精髓的凝聚体。虽然其与中国文字同行,但音译不同,由汉字构成的汉诗,虽然也与中国古典诗歌拥有拥有共同的游戏规则,但是其所言之至,所书之情却有极大的不同之处。同时,以五山文学研究为契机点指出汉诗已成为东亚各国文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风土精神的美学结晶体。
严明教授领衔的“东亚汉诗史”课题组,近两年来编撰了“东亚汉诗选从刊”。其中的《琉球汉诗选》《朝鲜汉诗选》《东亚词选》在新书发布会上亮相。
丛书编辑部主任陈骥代表江西教育出版社发言,高度赞扬课题组团队的深厚学养以及高标准、严要求的编撰工作。东亚汉诗不仅是珍贵的历史交流文献,更是中华文明传播并滋养东亚各国诗歌文明的灿烂实证,编选出版东亚汉诗选展现出东亚共同体的存在价值而意义重大。
大会主旨报告会分上下两场举行,由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李琳老师分别主持。
第一场主旨报告中,浙江工业大学的肖瑞峰教授以“日本汉诗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向”为题,立足于宏观视角关照整个日本汉诗发展流脉,指出以宏通视野关照东亚汉诗体系,形成全方位、深层次与多维度的研究态势,形成自足自洽的研究系统。多维度转换视角,处理好“文献之维”和“历史思维与现实思维”的关系。上海师大曹旭教授评议指出,日本汉诗经王朝、五山时代的衍变,到江户时代才进入具有日本特色的创作高潮,明治维新后仍然方兴未艾。近年来对域外汉文献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而进一步拓展研究,进行多维度思考就显得更为重要。
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以“宋交诗歌史上的几首佚诗”为题,提出“宋交诗歌史”概念:超越国别史,重视文学现象后面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关系和互动关系,把宋朝、交趾两国汉诗作为一个文学共同体理解。作品的价值同传播相联系,因人因地有所不同。因此不妨寻此做进一步考察细致比较历代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并追究其原因,会进一步引起对汉诗史或汉文学史更全面而深刻的解释。上海大学张寅彭教授评议指出,该论文通过考实数首佚诗,提炼出主题和标志性事物,作为未来的“东亚汉文学史”的关键词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二场主旨报告环节中,曹旭教授以“俞樾《东瀛诗选》的意义”为题讲述了近代中日汉诗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东瀛诗选》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编选的规模最大的日本汉诗总结,作为中日诗学交流的桥梁开启了中日汉诗比较评论的先河。这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化选择,是中日文化交流中华彩乐章。
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评议指出,该论文分四部分清晰构建了对俞樾其人其诗选的历史语境的理解,对日本汉诗的理解,对俞樾诗选的评判、标准的解读体认,以及对这部诗选的价值剖析。所谓诗家金刚眼,诗学上要有见识慧眼,对于真相的洞察力,关涉到批评家主体的自我修养。
延边大学徐东日教授以《新罗宾贡生的汉诗与唐代格律诗》为题,以格律诗为切入点介绍了朝鲜文学观发展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新罗宾贡生诗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性,表明朝鲜格律诗始于新罗朝,新罗宾贡生创作的汉诗大多感时伤逝、体现游子思乡之情、描写惜别情景、抒发人生无常意识。上师大李定广教授评议指出,新罗宾贡生的诗作属于古代朝鲜汉诗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唐诗一部分。本篇文章另辟新径,以此为切入点关注诗作押韵、平仄、对仗与艺术性,颇有新意。
本次研讨会自今年初筹备以来,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台湾大学及日本、韩国、越南的学者论文百余篇,经专家组审议评定,76篇论文入选分论坛汇报环节。下午,研讨会分别围绕“日本汉诗”“朝鲜汉诗”“琉球汉诗”“琉球汉诗”4个主题,设置12个平行论坛,依托腾讯会议平台同步进行研讨,线上线下同时观看人数达1500余人次。
平行分论坛合影留念
闭幕式分为国别汉诗研究报告、会议总结与致感谢辞三个环节,由南昌大学韩东教授主持。四位受邀学者——苏州大学吴雨平教授、延边大学马金科教授、集美大学夏敏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严艳研究员先后发表了日本、朝韩、琉球、越南的国别汉诗研究报告”。
吴雨平教授的总结指出,日本汉诗的历史绵延千年,历代汉诗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成为东亚汉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灿烂长卷。与会学者从日本汉诗史发展阶段、接受美学及文学理论,域外汉籍的整理与辨析等多个维度展开研究,可谓精彩纷呈。
马金科教授的总结指出,朝鲜汉诗分论坛研讨议题广泛,涉及作品研究、诗人研究,朝鲜汉诗的音韵辨析与意象研究等多个视角。同时,激励优秀青年学者继续进行朝韩汉诗的宏观和微观、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研究,从而促进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进而加深两国关系的发展向善向上,增强东亚各国的共同体命运沟通。
夏敏教授的总结指出,琉球汉诗乃至古代琉球王国在东亚自成体系。相关论文议题广泛:从琉球文人角度入手窥视琉球文人与中国文人诗文交流历史像、立足于中国册封使角度,反映同一作者在身处不同阶层下内容及风格的差异,从诗学衍变角度出发,记录琉球使节外交的具体情况、其出使或长期生活异地的不同心理,折射琉球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特点。本组学者年龄分布比较均匀,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以及创新意识。
严艳教授的总结指出,本次参会论文关注点立足于文献学、传播学、文学本体三个维度,围绕中国诗在越南的传播、越南诗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越南文人对中国诗的接受三方面逐一展开,呈现热点性、前瞻性、创新性、独特性和启发性。从参会群体来看,新的研究者加入与学术新星的出现无疑都使越南汉文学逐渐走进汉文化圈研究中心。
本次大会组织者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吴留营副教授做了大会总结,赞赏本次会议的研究交流呈现出的全面性、立体性、时代性特色,涉及东亚各国的汉诗研究,从文献层面的编纂整理、诗歌文本分析、文人交往活动,以及东亚汉诗理论的建构,展示出东亚汉诗研究的最新成就。在目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对东亚汉诗研究回应了时代课题,给出了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探索路径。
最后,严明教授宣布2022年东亚汉诗史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向线上线下与会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未来线下相聚。东亚汉诗史东亚人文的精华所聚以及东亚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呈现,其当世意义和文化价值自不必言,期待更多学者关注并参与,为深化东亚汉诗研究、拓展东亚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川虽隔,文心悠同。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倡导在东亚视域下进行国别汉诗研究,东亚汉诗创作有着共同的形式规范,但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各国汉诗,还有着形同神异的诗艺之妙。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东亚各国汉诗的独特魅力。珍惜、传承和研究东亚汉诗遗产,对于今日东亚社会的良性发展、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共建,皆有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和独到社会意义。
线上线下会场实录